木屋的抗震性
在地震中有一个现象,就是房屋的材质对生命造成的威胁中,木结构房屋明显要小于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。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好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1、木结构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。房屋结构不同,其刚度和强度就不同,因而对地震力的反应也不同。地震使一栋建筑物产生水平震动和垂直震动。木结构建筑本身具有其承受水平力的一些特性。木结构韧性大,且将力均分,自身结构轻,又有很强的弹性回复性,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。
2、木材本身具有的抗震性。木材是一种弹性材料,在受到地震冲击力作用时具有吸收能量的作用,在受力过后又有自动弹性恢复的能力,本身重量轻、强重比高。
3、木结构建筑坍塌时没有粉尘。砖混或混凝土结构建筑坍塌时,会产生大量的粉尘,这是地震中的致命**,由于木建筑的结构是由木材墙骨柱和板材,即使在强震中倒塌,也不会产生致命的粉尘。
4、木结构建筑在强震中坍塌时对人身威胁小。现代轻型木结构主要由小规格材作为承重件,即使在强震中坍塌,也往往不会直接挤压致命,大多只是碰擦轻伤。
5、木结构不会粉碎性坍塌。会有藏身的空间。由于木结构墙体的完整性,在地震中坍塌时会和梁柱一起形成活命的三角区。
6、震后施救的方便性。由于木结构墙体多为小规格材做成的墙骨柱,即使在强震中倒塌,也便于打开生命通道进行施救,同时还不会像砖混结构的房屋可能会引起的二次坍塌。木结构建筑本身不像钢筋混凝土那样笨重,材质轻便,只要用锯子和撬杠就可轻易打开救生通道。
木屋设计要尽可能的借鉴生态建筑设计理念,能够保证木屋的特性及一定的艺术性实用性。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,使之更符合我们居住休闲,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,根据木材的特性,结合自然、生态、绿化、节能的技术,合理设计建造木屋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,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**的结合体。
一般我们设计建造时注意以下几点:新材料运用(包含木材的正确使用);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环利用;太阳能供热和供电;生态技术应用;节能技术,构造措施(利用建筑的朝向,方位的布置,建筑内外形体和结果的设计,以及材料的选择来达到生态要求);空气流通集散新风系统。
木屋设计较终就是要处理好人、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,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(即健康宜人的温度、湿度、清洁的空气、好的光环境、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);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——自然环境 (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、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)。